“粮食生产要增收也要减损,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,我国粮食产后损失严重,粮食‘节约减损’任重道远。”3月6日,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,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表示。
从事粮食机械研究工作30多年,吴杰俊一直致力于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。他说,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积极推进下,通过实施“粮安工程”等措施,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,但目前在粮食产后收储加工环节依然存在部分农户缺乏技术、经营和管理能力,收储环节损失损耗大;缺少粮食专用运输工具,装载设备,极易在粮食运输过程中出现粮食霉变,抛洒;粮食出入库过程中,平房仓不易实现机械化、自动化进仓和出仓作业,出入仓过程中抛洒多、损失大,且现代化仓型缺少先进配套设备,以及部分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陈旧、落后等问题,造成粮食损耗。
粮食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,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“无形良田”。吴杰俊建议,针对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存在的粮食损失损耗问题,政府在调整粮食烘干补贴政策时,应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,补贴比例应向技术水平高、烘干质量高的烘干机机型倾斜。针对国家粮食北粮南运过程中存在的粮食损失损耗问题,国家有关部门立项研究粮食运输通道、转运节点建设布局方案,在完善“通道+线路+枢纽+节点”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建设的同时,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粮食专用运输工具(例如粮食储运集装箱等),以杜绝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坏粮、抛洒浪费现象。此外,少建平房仓,多建绿色环保型机械化粮仓,例如浅圆仓、立筒仓和气膜仓等,以有效解决平房仓普遍存在的粮食抛洒多,占地面积大等问题。
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,给农业生产也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。吴杰俊建议,国家相关部门立项,鼓励粮食科研院所和粮食机械生产企业联合,研发生产柔性出入仓技术和装备,专门用于新一代机械化粮仓,提升粮食出入仓过程中的智能化水平,彻底解决粮食入仓破碎率高、自动分级严重的问题,用“柔性技术”解决损失损耗大的问题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