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
央视《新闻联播》聚焦太仓农业
报道了太仓在秋收进程中
发挥农业机械优势
保障了粮食安全
肯定了粮食烘干“清洁热源改造”
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
《朝闻天下》和《新闻直播间》两档栏目
同样聚焦太仓农业
为太仓“丰”景连连点赞
变轻松
9人种2200亩稻田
在城厢镇东林村,依托粮食全程机械化,9个人种2200亩地。大马力拖拉机、育秧“工厂”、插秧机、植保无人机、自走式植保机、联合收割机、粮食烘干机等一系列农机设备的引入,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。在各式农机的加持下,从原来一人只能种几亩地,到如今一人能种200多亩地。
事实上
全市各地在粮食生产上
都实现了“机器换人”
2017年,依托创建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项目,粮食烘干中心、农机库房、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。同时,高标准农田建设、土地流转、村级农场发展等,也助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。目前,在耕、种、收、植保、烘干、秸秆处理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。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,劳动效率得到提升,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,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。
变高效
31个烘干中心服务91个村
截至目前,我市建有粮食烘干中心31个,拥有烘干机366台,大约450亩水稻田配1台烘干设备,完全可以满足粮食的烘干需求。
去年,太仓供电公司在太仓试点推出国内首个“电力设备+绿色清洁粮食烘干装备”整体租赁服务模式。该模式解决了推广面临的初期投资大、改造周期长等问题,同时,市里出台设备补贴政策,大幅提升了合作社改造意愿。目前,已在7个农业合作社实施清洁热源改造,涉及68台烘干设备,烘干机清洁热源占比达78.6%。
粮食烘干“油改电”项目在为农业绿色生产加码的同时,实实在在地释放了节能红利。以央视报道的雅鹿村为例,水稻种植面积2679.9亩,村里6台烘干机完成了“油改电”,预计烘干水稻共计1474吨,“油改电”后烘干费用为80元/吨,相比用柴油时200元/吨,可节约费用17.68万元。
我市逐步淘汰以燃油为热源的存量烘干设备,替代使用电能、蒸汽等绿色清洁能源,力争到2025年实现烘干机绿色清洁热源全覆盖。
秸秆变“面包”
一根稻草背后的产业链
秋收时,东林村将稻秸秆收集、打捆、包膜,之后再经过发酵、加工,制成牛羊饲料。
秸秆发酵成生态饲料,饲料喂养出美味湖羊,羊粪处理成有机肥,肥料回田孕育东林大米……东林村通过引进高科技农机技术和先进设备,打造绿色农业生产模式,形成“一根草、一头羊、一袋肥、一片田”的循环框架。通过这一生态循环模式,秸秆过腹还田,培肥了地力,减少了化肥的使用,自然也提高了大米的品质。
2017年至2019年,太仓连续三年实施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,逐步构建夏季以还田为主、秋季以回收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。2020年,获评全省唯一的秸秆全量利用示范县。“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 打造‘四个一’生态循环模式”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。去年,“东林路径”入选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报告地方典型范例。
四变、五变、六变……
太仓农业始终走在发展前列
太仓的农业
始终未停下发展的脚步
着力书写新时代鱼米之乡的
太仓实践
眼下,秋收进入高潮,璜泾镇雅丰农场、沙溪镇项桥村双泾农场却出现了“无人”收割的场景。在收割机上安装无人驾驶设备,无人驾驶收割机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行进和作业。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,我市积极打造“无人化农场”,逐步探索并推广应用耕、种、管、收全程、多机协同无人化作业技术,让农民“慧”种地。
我市持续开展水稻部级及省级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示范方工作。主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,全面推广工厂化基质育秧、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、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、农药减量增效防控等技术,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。通过良种良法结合、农机农艺融合,实现水稻高产。经苏州市农技推广中心测产,部分核心区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10公斤。
各大农场持续探索稻米产业。太仓大米、璜泾大米、泰西大米等优质稻米纷纷上市。东林村推出了效益更好的“金仓湖”牌GABA米。相较于直接向粮库卖粮,稻米加工后进入市场销售,延长了粮食产业链,提高了农场、农民的收益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